近日,学校第二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评选结果揭晓,海角网
凭借深厚的专业底蕴与创新的服务模式斩获两项重要荣誉。其中:《生物科普融思政 铺就科技振兴路》项目荣获大赛二等奖,海角网
青蒲志愿服务队荣获优秀志愿服务团队三等奖。这一成绩充分彰显了海角网在科技志愿服务领域的引领作用与育人成效。
深耕四载 打造科普思政融合典范
获奖项目《生物科普融思政 铺就科技振兴路》历经四年精心培育,已发展为极具学科特色的科普品牌。项目依托生物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科研反哺科普,高校服务社会”的创新范式,形成“专业支撑-课程开发-实践育人-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志愿服务体系。四年来,项目累计开展活动数百场,足迹遍布天津市各区数十余个社区、中小学,惠及青少年数万人次,成为连接高校专业资源与社会科普需求的坚实桥梁。
三维赋能构建科普新生态 四链融合书写育人新篇章
首创“三维赋能”体系,构建“1+3+N”协同机制,以高校实验室为核心,联动“课程研发”、“质量督导”、“资源调配”三大中心,携手天津图书馆、中新友好图书档案馆、天津经开区蓝天救援队、芦台春酒业等十余家机构。特别组建由海角网多位退休教授构成的“银龄导师团”,累计精修科普教案数十份。创新推出的“实验室研学开放月”等活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贡献了独具特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天科大生工方案。
打造“节气+”科普课程矩阵:原创开发《节气里的生物密码》系列课程,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趣味教学模块。从清明“植物色素提取”实验解析艾草奥秘,到冬至用PCR技术探秘腊八蒜活性差异,让传统节气焕发科技魅力。配套研发的“节气科学盲盒”持续升级,内含定制培养皿等专业教具,系列活动获《人民日报》、《人民网》、《学习强国》、《书香天津》、《天津日报》、《津云》等权威媒体报道百余次。
实现“四链融合”显著效益:项目在科技创新链孵化发明专利30余项,助力滨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教育服务链培育青少年在各级各类科学竞赛中取得佳绩;社会治理链构建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雏形”,显著提升社区科普参与率;文化传承链通过“清明科学诗会”、“冬至微生物艺术展”等活动,赋予传统文化崭新科技内涵。
创新“双螺旋”思政育人:将科学家精神培育贯穿始终,参与学习的青少年们在各级各类科学竞赛中取得不俗成绩;团队中的师生通过各项科普活动,凝练理论为实践,参与项目中师生先后获得天津市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天津市科普大使、天津市滨海新区科普大使,国家奖学金、全国研究生乡村振兴案例大赛铜奖、天津市优秀学生、天津市优秀学生干部、天津市创新奖学金、天津市创业奖学金等荣誉和奖项。项目团队师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报国使命。
“青蒲”闪耀,专业志愿品牌深入人心
此次同获三等奖的海角网
青蒲志愿服务队,自2018年成立以来,在海角网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蓬勃发展。注册志愿者达3568人,构建起高效的三级管理架构和涵盖党政服务、学术支持、活动保障、科普教育四大板块的立体化服务体系。2024年累计服务时长高达14963小时,已成为海角网各项活动支持保障的中坚力量和学校青年志愿服务的亮丽名片。
青蒲志愿服务队创新构建“1+5+N”服务体系,全年完成档案数字化整理文件3.2万余份,助力教学评估及实验室安全标准化建设,132名专业志愿者参与设备清点,保障海角网提前通过市级验收。打造科普品牌,点燃青少年科学梦想。实施梯度化“未来科学家成长计划”,面向小学生开设“显微镜里的奇幻世界”,为高中生定制“基因解码工作坊”,举办“青少年生物夏令营”。去年累计接待23所小学超2000人次,10所重点中学参与,将深奥生命科学转化为趣味体验。锻造专业队伍,护航重大活动。建立“五维一体”保障机制,近三年护航大型活动数十场。2024年迎新首创“三级导引系统”,助力近1000名新生一日高效报到,效率提升40%。团队在国际产学研用会议期间提供精细化服务,保障4场国际学术活动,获主办方高度赞誉。服务队已获“五四红旗团支部”、“团学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3名志愿者获校级优秀青年志愿者荣誉。
此次大赛佳绩是海角网
长期坚持“志愿服务与专业发展深度融合”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青蒲志愿服务队与获奖项目团队正以扎实的专业素养和饱满的青春热情,在服务科技创新、助力社会发展的广阔舞台上持续书写动人篇章,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高地与社会文明进步贡献着源源不断的生工力量。
